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州直各有關部門:
《洱海流域“十四五”種植結構調整方案》《洱海流域“十四五”化肥減量方案》《洱海流域“十四五”化學農藥減量方案》已經州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按照方案要求,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2021年12月30日
(此件公開發布)
洱海流域“十四五”種植結構調整方案
為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打贏“湖泊革命”攻堅戰的實施意見》,扎實推進洱海流域種植結構調整,有效削減農業面源污染,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況
洱海流域涉及大理市、洱源縣有種植業生產的16個鄉鎮(街道),國土三調過程數據耕地面積63.64萬畝(其中大理市28.83萬畝、洱源縣34.81萬畝),占流域國土面積的16.54%。2020年,農作物播種面積78.35萬畝,比2015年減少19.31萬畝,減19.77%。其中:糧食作物46.05萬畝(主要為水稻10.79萬畝、玉米11.86萬畝、蠶豆13.17萬畝、馬鈴薯4.01萬畝、麥類3.74萬畝),占總播種面積的58.77%,比2015年減少21.43萬畝,減31.75%;經濟作物32.3萬畝(主要為蔬菜15.41萬畝、烤煙5.24萬畝、水果6.95萬畝、油菜1.62萬畝),占總播種面積的41.23%,比2015年的30.19萬畝增加2.12萬畝,增7%,糧經比由2015年的69.08:30.92變為2020年的58.77:41.23。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州黨委政府關于高原湖泊保護治理的決策部署,提高政治站位,切實把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減、增、鏈、綠、種”“五字訣”調“優”、調“好”、調“順”、調“深”、調“細”種植業結構,努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發展新格局,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推動洱海高水平保護和流域高質量發展。
(二)基本原則
1.政治引領,勇于擔當。把落實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意見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打贏“湖泊革命”攻堅戰的決策部署作為檢驗增強“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的重要標尺,作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行動,切實增強政治意識、責任意識、擔當意識,以革命性的態度和措施抓好洱海流域種植結構調整。
2.重點突出,分類施策。大理市海西片區的耕地,嚴格管控蔬菜種植,重點發展綠色優質煙葉、水稻和油菜等作物;洱源縣生態隔離帶以外,推廣綠色水稻、烤煙、豆類及油菜等作物種植。
3.創新驅動,提質增效。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進科技創新與應用,強化農業科技基礎條件和裝備保障能力建設,提升種植業結構調整水平。推進機制體制創新,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業服務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升集約化水平和組織化程度。
4.政府主導,全民參與。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部門協同、全民參與”的要求,積極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參與土地流轉,引導廣大農民共同參與洱海保護治理,形成全主體、全社會參與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大格局,推動洱海流域種植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轉型發展。
(三)主要目標。到2025年,蔬菜、水果、地栽花卉和中藥材種植面積“只減不增”,其中蔬菜播種面積比2020年減少1.5萬畝;水稻、豆類、油菜、烤煙等作物“只增不減”,其中水稻種植面積比2020年增加2萬畝以上,烤煙種植面積比2020年增加1萬畝以上。糧食播種面積達到47.89萬畝以上,糧經比調整至60.93:39.07,種植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農業生產與資源環境承載力基本匹配,農業綠色發展水平明顯提高。
三、重點工作
(一)聚焦“減”,調“優”結構。圍繞洱海保護治理及流域轉型發展和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示范區的總體目標,堅持和踐行“嚴管嚴控”策略,減少種植業結構不合理帶來的農業面源污染負荷。按照洱海保護的要求調整種植結構,禁止種植大蒜,調減蔬菜播種面積,減少水果、地栽花卉和中藥材種植面積。到2025年,蔬菜、水果、地栽花卉、中藥材播種面積分別控制在13.72萬畝、6.31萬畝、0.68萬畝、1.17萬畝以內,播種面積比2020年分別減1.5萬畝、0.63萬畝、0.01萬畝、0.27萬畝。(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責任單位: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
(二)緊扣“增”,調“好”結構。以大理市海西片區為重點,擴大水稻、烤煙兩種作物種植面積,增大豆類、油菜兩種作物種植規模。到2025年,洱海流域水稻、烤煙、豆類和油菜種植面積分別達到12.79萬畝、6.24萬畝、15.86萬畝和1.73萬畝,分別比2020年增加2萬畝、1萬畝、0.37萬畝和0.11萬畝。(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州煙草公司;責任單位: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
(三)立足“鏈”,調“順”結構。以“水稻—豆類、水稻—油菜、烤煙—豆類、烤煙—油菜”等作物輪作及水旱輪作為抓手,注重上下茬作物的生態“鏈接”,2021年至2022年每年實施耕地輪作6萬畝,2022年至2025年每年實施水旱輪作10萬畝以上,促使種植業結構的系統要素更加有序,功能最大化更加順暢通達。(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州煙草公司;責任單位: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
(四)突出“綠”,調“深”結構。以提高綠色產業規模、質量、效益為重點,以增強綠色產業綜合競爭力為核心,積極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轉型升級,大力推廣以有機肥替代化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為主的綠色有機種植,以綠色為基礎、有機為方向,建設一批綠色有機示范種植基地,新認證一批綠色有機農產品,主要農作物按綠色有機化模式種植。著力打造“洱海綠色食品牌”,2021-2025年新增認證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100個以上。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加強市場化推廣運用與宣傳引導,形成一批追溯典型和標桿企業。(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責任單位: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
(五)著眼“種”,調“細”結構。注重良種良法配套推廣,突出優質高產高抗品種和多功能種植方式,從源頭減少化肥農藥使用。在品種結構上,水稻抗(耐)稻瘟病等品種推廣應用率達到95%以上;豆類抗(耐)銹病等品種推廣應用率達到95%以上;玉米抗(耐)灰斑病等品種推廣應用率達到95%以上。在種植方式上,主推大春水稻、烤煙、玉米與小春蠶豆、油菜等輪作模式。(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責任單位: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政治站位,加強組織領導。在州委州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建立任務目標明確,上下聯動、多方協作的工作機制,深入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大理市、洱源縣要認真履行主體責任,研究制定具體措施,編制主要農作物種植規劃布局圖,確保種植業結構調整各項目標任務落實到鄉鎮(街道)、村組,確保洱海流域種植結構調整工作目標任務圓滿完成。
(二)完善政策體系,發揮引導作用。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將洱海流域農作物綠色有機種植所需資金納入洱海保護治理專項資金予以統籌安排。認真落實《洱海流域綠色有機種植獎補方案》,對新獲得綠色或有機農產品(含有機轉換期)認證證書、認證產品生產基地在洱海流域范圍內、種植規模50畝以上的,按綠色產品每個證書3萬元、有機產品每個證書5萬元的標準給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次性獎補;對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按每年每畝1200元、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按每年每畝1600元的標準給予農業經營主體獎補。
(三)強化科技支撐,確保措施落地。州、縣市農業農村、煙草等部門科技人員要重點開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新興產業培育關鍵技術試驗研究及創新成果示范以及農作物新品種引育試驗、作物及品種區域布局和新技術模式研究與推廣應用,集成推廣良種良法配套技術,積極開展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示范區,以點帶面,推動全流域種植結構的優化調整和轉型升級。
(四)加快土地流轉,推動適度規模經營。在穩定土地承包權的基礎上,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農業經營主體流轉承包土地經營權,建設綠色有機化種植基地、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田園綜合體。鼓勵發展地域相連、產業相同的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采取土地流轉、托管經營、訂單帶動、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推動種植業適度規模發展。大理市嚴格落實《洱海海西片區農村土地經營權規?;l展綠色生態高效農業的意見》,加快海西片區土地經營權流轉,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
(五)加強督導檢查,落實目標任務。加強督促檢查,強化跟蹤問效,推動工作落實。壓實網格化責任,建立健全“縱到底、橫到邊、全覆蓋”的抓落實責任體系,按照縣市包鄉鎮(街道)、鄉鎮(街道)包村組、村組包農戶的原則實施精準化管理。大理市、洱源縣要按本方案要求抓好組織落實,結合本縣市實際細化方案,推動洱海流域種植業結構調整。
附件:1.洱海流域“十四五”種植結構調整責任清單
2.洱海流域種植結構調整任務清單
3.洱海流域糧食生產任務清單
4.洱海流域農作物種植正負面清單
附件1
洱海流域“十四五”種植結構調整責任清單
序號 |
重點工作 |
具體任務 |
牽頭及責任單位 |
1 |
聚焦“減”,調“優”結構。 |
圍繞洱海保護治理及流域轉型發展和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示范區的總體目標,堅持和踐行“嚴管嚴控”策略,減少種植業結構不合理帶來的農業面源污染負荷。優化種植業結構,禁止種植大蒜,大幅調減蔬菜播種面積,減少水果、地栽花卉和中藥材種植面積。到2025年,蔬菜、水果、地栽花卉、中藥材播種面積分別控制在13.72萬畝、6.31萬畝、0.68萬畝、1.17萬畝以內,播種面積比2020年分別減1.5萬畝、0.63萬畝、0.01萬畝、0.27萬畝。 |
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 責任單位: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 |
2 |
緊扣“增”,調“好”結構。 |
堅持和踐行“擴大增大”策略,擴大環境友好型和生態保育型作物種植面積和種植規模。以大理市海西片區為重點,擴大水稻、烤煙兩種作物種植面積,增大豆類、油菜兩種作物種植規模。到2025年,洱海流域水稻、烤煙、豆類和油菜種植面積分別達到12.79萬畝、6.24萬畝、15.86萬畝和1.73萬畝,分別比2020年增加2萬畝、1萬畝、0.37萬畝和0.11萬畝。 |
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州煙草公司; 責任單位: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 |
3 |
立足“鏈”,調“順”結構。 |
以“水稻—豆類、水稻—油菜、烤煙—豆類、烤煙—油菜” 等作物輪作及水旱輪作為抓手,注重上下茬作物的生態“鏈接”,2021年至2022年每年實施耕地輪作6萬畝,2022年至2025年每年實施水旱輪作10萬畝以上,促使種植業結構的系統要素更加有序,功能最大化更加順暢通達。 |
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州煙草公司; 責任單位: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 |
序號 |
重點工作 |
具體任務 |
牽頭及責任單位 |
4 |
突出“綠”,調“深”結構 |
以提高綠色產業規模、質量、效益為重點,以增強綠色產業綜合競爭力為核心,積極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轉型升級,大力推廣以有機肥替代化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為主的綠色有機種植,以綠色為基礎、有機為方向,建設一批綠色有機示范種植基地,新認證一批綠色有機農產品,主要農作物按綠色有機化模式種植。著力打造“洱海綠色食品牌”,2021-2025年新增認證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100個以上。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加強市場化推廣運用與宣傳引導,形成一批追溯典型和標桿企業。 |
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 責任單位: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 |
5 |
著眼“種”,調“細”結構 |
注重良種良法配套推廣,突出優質高產高抗品種和多功能種植方式,從源頭減少化肥農藥使用。在品種結構上,水稻抗(耐)稻瘟病等品種推廣應用率達到95%以上;豆類抗(耐)銹病品種推廣應用率達到95%以上;玉米抗(耐)灰斑病等品種推廣應用率達到95%以上。在種植方式上,主推大春水稻、烤煙、玉米與小春蠶豆、油菜等輪作模式。 |
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 責任單位: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 |
附件2
洱海流域種植結構調整任務清單
單位:畝
年份 |
農作物 播種面積 |
水稻 |
玉米 |
麥類 |
薯類 |
豆類 |
油菜 |
烤煙 |
蔬菜 |
地栽花卉 |
水果 |
中藥材 |
其他 |
2020年 |
783515 |
107939 |
118629 |
38827 |
40145 |
154917 |
16171 |
52431 |
152179 |
6955 |
69470 |
14388 |
11464 |
2021年 |
790538 |
106750 |
133996 |
38473 |
37686 |
149621 |
13103 |
54461 |
149952 |
6875 |
69470 |
14990 |
15161 |
2022年 |
775016 |
112625 |
117359 |
38428 |
37641 |
152015 |
14314 |
54770 |
148282 |
6847 |
67868 |
14240 |
10627 |
2023年 |
777718 |
117514 |
116102 |
38628 |
38141 |
153968 |
15336 |
57213 |
144484 |
6844 |
66148 |
13490 |
9850 |
2024年 |
781054 |
122616 |
114859 |
38428 |
39241 |
155956 |
16236 |
59765 |
140784 |
6834 |
64548 |
12656 |
9131 |
2025年 |
785881 |
127939 |
113629 |
38428 |
40241 |
158618 |
17286 |
62431 |
137179 |
6812 |
63148 |
11706 |
8464 |
附件3
洱海流域糧食生產任務清單
單位:畝、噸
作物 |
2020年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 |
2024年 |
2025年 |
||||||
面積 |
產量 |
面積 |
產量 |
面積 |
產量 |
面積 |
產量 |
面積 |
產量 |
面積 |
產量 |
|
水稻 |
107939 |
64899 |
106750 |
64526 |
112625 |
65323 |
117514 |
68158 |
122616 |
71117 |
127939 |
74205 |
玉米 |
118629 |
64654 |
133995 |
72046 |
117359 |
63022 |
116102 |
62347 |
114859 |
61679 |
113629 |
61019 |
麥類 |
38827 |
15844 |
38473 |
14703 |
38428 |
14689 |
38628 |
14770 |
38428 |
14725 |
38428 |
14887 |
薯類 |
40145 |
18622 |
37686 |
16725 |
37641 |
16722 |
38141 |
16942 |
39241 |
17461 |
40241 |
17919 |
豆類 |
154917 |
42665 |
149621 |
41518 |
152015 |
42118 |
153968 |
42647 |
155956 |
43219 |
158618 |
43940 |
合計 |
460457 |
206684 |
466525 |
209518 |
458068 |
201874 |
464353 |
204864 |
471100 |
208201 |
478855 |
211970 |
附件4
洱海流域農作物種植正負面清單
一、洱海流域農作物種植正面清單
烤煙、水稻、蠶豆、大豆、油菜等作物。
二、農作物種植負面清單
限控蔬菜、水果、地栽花卉和中藥材。
洱海流域“十四五”化肥減量方案
為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打贏“湖泊革命”攻堅戰的實施意見》,扎實推進洱海流域化肥減量,促進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結合洱海保護治理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況
(一)種植基本情況。洱海流域耕地面積63.64萬畝(國土三調過程數據),占流域國土面積的16.54%。主要種植蠶豆、麥類、油菜、水稻、玉米、馬鈴薯、蔬菜、烤煙、蕓豆等作物。2020年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78.35萬畝,其中糧食作物46.05萬畝(水稻10.79萬畝、玉米11.86萬畝、蠶豆13.17萬畝、馬鈴薯4.01萬畝、麥類3.74萬畝),經濟作物32.3萬畝(蔬菜15.41萬畝、烤煙5.24萬畝、水果6.95萬畝、油菜1.62萬畝),糧經比為58.77:41.23。
(二)化肥施用量。2020年化肥施用量(折純,下同)3774噸,主要為氧化鉀,比2015年減少22706噸、減幅85.75%;平均畝用化肥4.82千克,比2015年減少21.7千克、減幅81.83%。有機肥總用量65.12萬噸(其中商品有機肥用量7.92萬噸,農家肥用量57.2萬噸),超額完成農業部《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規定的“零增長”目標任務。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視察大理重要講話精神,始終遵循“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以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為目標,以優化肥料結構、改進施肥方法、控制化肥施用量為著力點,以“提、精、替、改、引、管”“六字訣”為途徑,深入開展洱海流域減肥增效行動,扛起扛牢洱海保護治理的政治責任,大力推進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二)基本原則
1.精準施肥、分類指導。在確保糧食蔬菜等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前提下,以減少農田氮磷排放、保護洱海為重點,根據不同區域、不同土壤、不同作物制定施肥指標體系,實行分類指導,進行科學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2.有機肥替代、綠色引領。加大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圍繞主要農作物大力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推行綠色生態種植,有效減少化肥施用量,逐漸提高綠色有機農產品供給。
3.政府引導、綜合施策。按照“農戶主體、企業主推、社會參與、共同推進”的要求,充分調動企業和農民的積極性,強化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新模式的開發應用。
4.典型示范、輻射帶動。以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為重點,開展化肥減量示范區建設,集中打造一批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典型,發揮示范輻射效應。
(三)目標任務。到2025年,建立健全主要農作物科學施肥技術體系,施肥結構和施肥方式更加合理,科學施肥水平全面提升,推動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作用更加明顯。
——化肥施用量進一步減少:2025年化肥施用量(折純)比2020年減少114噸、減3%。
——施肥結構進一步優化:2025年,有機肥全流域替代化肥全覆蓋,有機肥資源得到合理利用;農作物秸稈養分還田全覆蓋。
——施肥強度進一步降低:2025年,每畝農作物播種面積化肥施用量比2020年降低3%以上。
三、重點工作
(一)立足“提”,耕地質量提升全覆蓋促減量。樹立耕地可持續耕種理念,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農藝措施,改善耕地基礎設施,增加化肥減量增效的前置要素。一是建設高標準農田。通過平整農田、肥沃土壤、完善水利配套設施、改善道路基礎條件,有效遏制肥料“跑、冒、滴、漏”現象,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二是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通過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控污修復等措施,普遍提高耕地地力,力爭到2025年,耕地質量等級逐步提升,耕地酸化、鹽漬化、污染等問題得到有效控制。三是建立耕地質量監測網絡。布設耕地質量監測點7個,設立67個點位開展耕地質量等級評價,為耕地質量提升和化肥減量增效提供技術支撐。(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州煙草公司;責任單位: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
(二)聚焦“精”,施肥技術措施精準減量。根據不同區域土壤條件、作物需肥特性、作物產量潛力和養分綜合管理要求,增施有機肥,配合施用鉀肥、中微量元素,進行平衡施肥,達到作物對養分的平衡吸收利用,提高肥料利用率,杜絕盲目施肥和過量施肥。一是每年采集化驗土樣580個,實現洱海流域取土化驗全覆蓋。二是開展主要農作物化肥減量試驗。每年完成主要農作物化肥減量試驗8組,為精準施肥提供科學數據和依據,分區域、分作物制定科學施肥指導意見,指導全流域精準施肥全覆蓋。(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州煙草公司;責任單位: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
(三)狠抓“替”,有機肥全覆蓋替代減量。充分利用有機肥資源,推廣商品有機肥替代化肥,有機無機相結合,改良培肥土壤,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升耕地地力,以土壤內養分替代外來化肥養分投入。實施秸稈還田,綠肥種植,配合施用鉀肥、中微量元素肥料、生物菌肥等,滿足農作物正常生長所需養分。(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州煙草公司;責任單位: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
(四)重視“改”,新技術全推廣促減量。充分發揮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經營主體的示范帶頭作用,強化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促進施肥方式轉變。一是推進肥料深施。按照“農藝農機融合、基肥追肥統籌”的原則,因地制宜推進有機肥機械深施、機械追肥、種肥同播等技術,改表施、撒施為深施,減少養分揮發和流失。二是推廣水肥一體化。結合高效節水灌溉,示范推廣滴灌施肥、噴灌施肥等技術,促進水肥一體下地,提高肥料和水資源利用效率。三是推廣適期施肥技術。合理確定基肥、追肥施用比例,推廣因地、因苗、因水、因時分期施肥技術,因地制宜推廣葉面噴施。四是加快新產品推廣。示范推廣生物有機肥、有機水溶肥、微生物菌肥等高效新型肥料,推動肥料產業轉型升級。五是推廣集成高效施肥技術。結合綠色高質高效示范,集成推廣一批高產、高效、生態施肥技術模式。(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州煙草公司;責任單位: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
(五)注重“引”,示范培訓全覆蓋引導減量。通過減量示范區建設和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的示范推廣,調動農民群眾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不斷提高科學施肥水平。一是示范區建設全覆蓋。每年建立10片有機肥+有機水溶肥、微生物菌肥等新型肥料為主的化肥減量示范區,每片不小于100畝。鼓勵企業參與示范區建設,著重示范推廣商品有機肥、有機水溶肥、微生物菌肥、土壤調理劑等高效新型肥料及水肥一體化等新型高效減肥增效技術,不斷提高洱海流域施肥水平。二是耕地合理輪作全覆蓋。小春季節重點擴大豆類、油菜等作物種植,大春季節重點擴大水稻、烤煙等作物種植,推進耕地用養結合。三是培訓全覆蓋。建立農技單位包鄉鎮、農技人員包村負責制,層層舉辦培訓班,對鄉鎮、村組干部和農民代表進行培訓,提高農技人員指導能力,每年開展農戶培訓1000人次以上;鼓勵社會團體和農業相關企業下鄉開展科學技術培訓,引導農民科學施肥。(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州煙草公司;責任單位: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
(六)強化“管”,監督管理全覆蓋源頭減量。強化肥料銷售使用管理,完善施肥監測體系,實現源頭減量。一是建立肥料施用監測體系。在洱海流域16個鄉鎮設立250個主要農作物肥料施用量調查點,每年定期開展肥料情況調查,定期匯總調查資料,定期分析、研究、預判施肥情況,為化肥減量增效提供基礎數據和決策參考。二是規范肥料市場秩序。嚴格執行《洱海流域化肥銷售管理辦法》,嚴把生產和經營主體資格準入關,嚴禁未經注冊登記開展經營流通,依法取締無證經營,依法規范肥料生產和流通市場秩序。建立健全肥料購銷臺賬制度。三是優化化肥減量社會環境。加強肥料市場監管,定期抽檢肥料產品,著力實施檢打聯動,嚴厲打擊生產、銷售假冒偽劣肥料行為,保障廣大農民群眾用上“放心肥”。四是開展肥料包裝廢棄物回收。按照“誰生產、誰回收,誰銷售、誰回收,誰使用、誰回收”的原則,落實肥料生產、銷售、使用者履行肥料包裝廢棄物回收的主體責任和義務。(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州市場監管局;責任單位: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各部門要提高政治站位,壓實責任。大理市和洱源縣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進一步強化責任擔當,明確目標任務,細化工作方案,制定化肥減量責任清單、任務清單、重點項目清單、化肥減量示范區布局圖和肥料包裝廢棄物回收布局圖、取土點示意圖等措施,確保各項工作落深落細。
(二)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統籌協調,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不斷拓寬經費渠道。一方面積極爭取各級財政化肥減量的資金投入;另一方面積極探索建立農業生態補償機制,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引導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組織和企業等參與化肥減量行動。
(三)加強技術支撐。充分發揮科研單位技術優勢,組織專家分區域、分作物制定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方案,形成化肥減量的技術支撐體系。各級農技推廣部門要采取開展技術培訓、現場觀摩、專家巡回指導等,提高技術到位率。支持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向農民和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技術服務,提高化肥減量成效。
(四)加強宣傳培訓。加強化肥減量增效的科學普及、輿論宣傳和技術推廣,著力營造人人參與化肥減量的社會氛圍,強化對農民、農業技術人員和經銷商進行技術培訓,著力提高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科學施肥水平。認真總結好做法、好經驗,樹立典型,大力推進化肥減量增效行動。
(五)加強督導檢查。強化監督檢查,壓實網格化責任,建立健全“縱到底、橫到邊、全覆蓋”的抓落實責任體系,按照縣市包鄉鎮(街道)、鄉鎮(街道)包村組、村組包農戶的原則實施精準化管理,確?;蕼p量目標順利實現。
附件:1.洱海流域“十四五”化肥減量計劃表
2.洱海流域“十四五”化肥減量目標任務分解清單
附件1
洱海流域“十四五”化肥減量計劃表
年 度 |
使用折純量(噸) |
比2020年減(%) |
2020年 |
3774 |
|
2021年 |
3736 |
1 |
2022年 |
3717 |
1.5 |
2023年 |
3698 |
2 |
2024年 |
3679 |
2.5 |
2025年 |
3660 |
3 |
附件2
洱海流域“十四五”化肥減量目標任務分解清單
內容 |
取土化驗(個) |
化肥使用調查點(個) |
耕地質量監測點(個) |
化肥減量示范區(片) |
|||||||||||||
2022年 |
2023年 |
2024年 |
2025年 |
2022年 |
2023年 |
2024年 |
2025年 |
2022年 |
2023年 |
2024年 |
2025年 |
2022年 |
2023年 |
2024年 |
2025年 |
||
太和辦事處 |
25 |
25 |
25 |
25 |
15 |
15 |
15 |
15 |
|
|
|
|
|
|
|
|
|
大理鎮 |
33 |
33 |
33 |
33 |
15 |
15 |
15 |
15 |
|
|
|
|
|
|
|
|
|
鳳儀鎮 |
30 |
30 |
30 |
30 |
15 |
15 |
15 |
15 |
|
|
|
|
1 |
1 |
1 |
1 |
|
喜洲鎮 |
33 |
33 |
33 |
33 |
20 |
20 |
20 |
20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
海東鎮 |
25 |
25 |
25 |
25 |
15 |
15 |
15 |
15 |
|
|
|
|
|
|
|
|
|
挖色鎮 |
24 |
24 |
24 |
24 |
15 |
15 |
15 |
15 |
1 |
1 |
1 |
1 |
|
|
|
|
|
灣橋鎮 |
33 |
33 |
33 |
33 |
15 |
15 |
15 |
15 |
|
|
|
|
1 |
1 |
1 |
1 |
|
銀橋鎮 |
24 |
24 |
24 |
24 |
15 |
15 |
15 |
15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
雙廊鎮 |
6 |
6 |
6 |
6 |
7 |
7 |
7 |
7 |
|
|
|
|
|
|
|
|
|
上關鎮 |
28 |
28 |
28 |
28 |
18 |
18 |
18 |
18 |
|
|
|
|
1 |
1 |
1 |
1 |
|
茈碧湖鎮 |
78 |
78 |
78 |
78 |
18 |
18 |
18 |
18 |
|
|
|
|
1 |
|
1 |
|
|
鄧川鎮 |
12 |
12 |
12 |
12 |
6 |
6 |
6 |
6 |
|
|
|
|
|
1 |
|
1 |
|
右所鎮 |
70 |
70 |
70 |
70 |
19 |
19 |
19 |
19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
三營鎮 |
72 |
72 |
72 |
72 |
25 |
25 |
25 |
25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
鳳羽 |
37 |
37 |
37 |
37 |
16 |
16 |
16 |
16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
牛街 |
50 |
50 |
50 |
50 |
16 |
16 |
16 |
16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
合計 |
580 |
580 |
580 |
580 |
250 |
250 |
250 |
250 |
7 |
7 |
7 |
7 |
10 |
10 |
10 |
10 |
洱海流域“十四五”化學農藥減量方案
為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打贏“湖泊革命”攻堅戰的實施意見》,扎實推進洱海流域化學農藥減量,促進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結合洱海保護治理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況
(一)種植基本情況。洱海流域耕地面積63.64萬畝(國土三調過程數據),占流域面積的16.54%。主要種植蠶豆、麥類、油菜、水稻、玉米、馬鈴薯、蔬菜、烤煙、蕓豆等作物,2020年,農作物播種面積78.35萬畝,其中糧食作物46.05萬畝(水稻10.79萬畝、玉米11.86萬畝、蠶豆13.17萬畝、馬鈴薯4.01萬畝、麥類3.74萬畝),經濟作物32.3萬畝(蔬菜15.41萬畝、烤煙5.24萬畝、水果6.95萬畝、油菜1.62萬畝)。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種類以水稻稻飛虱、粘蟲、稻瘟病、二化螟、蝗蟲、惡苗病,玉米草地貪夜蛾、玉米螟、銹病、灰斑病,蠶豆銹病、褐斑病、蚜蟲,馬鈴薯晚疫病,麥類白粉病、蚜蟲等為主。
(二)病蟲害發生情況。2020年,洱海流域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發生97.85萬畝次,主要發生種類有水稻稻飛虱、粘蟲、稻瘟病、二化螟、蝗蟲、惡苗病,玉米草地貪夜蛾、玉米螟、銹病、灰斑病,蠶豆銹病、褐斑病、蚜蟲,馬鈴薯晚疫病,麥類白粉病、蚜蟲等。
(三)病蟲害防治情況。2020年,洱海流域農作物病蟲害防治208.66萬畝次。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覆蓋率46.01%,比2018年提升7.84個百分點;統防統治覆蓋率50.39%,比2018年提升14.34個百分點。
(四)農藥使用情況。2020年農藥使用量(商品量,下同)109.515噸,比2015年減少208.485噸、減65.56%,超額完成農業部《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規定的“零增長”目標任務;其中,殺蟲劑占41.49%、殺菌劑占39.7%、除草劑占18.7%。2020年每畝農作物化學農藥使用量0.14公斤,比2015年減少0.185公斤,減56.92%。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視察大理重要講話精神,始終遵循“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落實“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植保方針,圍繞“準、綠、替、精、統、管”的路徑,以強化農藥銷售源頭監管、加強病蟲害監測預警和示范引領、提升綠色防控水平、擴大統防統治面積、提升科學用藥水平為著力點,形成環境友好、生態兼容型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體系,推進化學農藥減量,促進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二)基本原則
1.堅持減藥與保產并重。著力提高病蟲害綜合防治水平,做到防效不降低、減藥不減產,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2.堅持數量與質量統籌。著力推進全程綠色防控和科學安全用藥,在保障農業生產數量安全的同時,更加注重農產品質量的提升。
3.堅持生產與生態協調。著力減少農藥對環境和有益生物的影響,在有效防控病蟲害、保障生產安全的同時,更加注重生態環境保護。
4.堅持節本與增效兼顧。著力優化防控技術,集成推廣簡便易行、成本適度、防治有效的技術模式,切實做到減藥節本和增產增效的有機統一。
(三)目標任務。到2025年,建立健全環境友好、生態兼容型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體系,農藥使用品種結構更加合理,科學安全用藥技術水平全面提升,力爭洱海流域化學農藥使用量比2020年減少5%。
——病蟲害綠色防控:不斷優化防治技術措施,提高生物農藥使用量,生物農藥使用比重比2020年提高10個百分點,實現病蟲害綠色防控全覆蓋。
——病蟲害統防統治:創新防治組織方式,提高統防統治覆蓋率。綠色高質高效生產示范區、現代農業產業園、新型經營主體生產基地實現病蟲害統防統治全覆蓋。
——化學農藥使用強度:每畝農作物播種面積化學農藥使用量比2020年降低5%以上。綠色高質高效生產示范區、現代農業產業園、新型經營主體生產基地每畝農作物播種面積化學農藥使用量比2020年降低10%以上。
三、重點工作
(一)立足“準”,適期防治減量。一是建設病蟲害監測網絡。認真落實《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充分發揮已建成的農業有害生物控制區域預警站作用,完善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提高監測的自動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根據流域農作物結構現狀,病蟲監測對象達到20種以上,建設11個病蟲害監測網點,實施準確測報。二是加大病蟲害監測頻度。定點監測和大田普查相結合,系統監測病蟲害發生情況,準確掌握病蟲害發生動態,及時會商研判發生趨勢,提升實時監測、持續追蹤和早期預警等末端發現能力,為防控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三是加強病蟲害監測預警。在監測和會商的基礎上,提高監測預警的實效性和準確性,適時發布病蟲害預警信息,指導農民最佳時期防治,提高防治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力爭做到防早、防小。(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責任單位: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
(二)追求“綠”,綠色防控減量。一是推廣一批抗(耐)病蟲品種。大力推廣水稻、豆類、玉米和油菜抗(耐)病蟲品種,源頭控制減量。二是推廣一批綠色防控技術。應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創建有利于作物生長、天敵保護而不利于病蟲害發生的環境條件,因地制宜集成推廣應用抗病蟲品種、作物結構優化、健康種苗培育、輪作倒茬等生態調控技術,光誘、色誘、性誘、食誘等病蟲害物理防控技術,以蟲治蟲、以菌治蟲及生物農藥應用等生物防控技術,預防控制病蟲害發生,力爭少用藥。到2025年,流域內累計安裝3600盞殺蟲燈,并建立長效管護機制,每年實施綠色防控50萬畝次。三是建設一批綠色防控技術集成示范區。在流域內每年建設一批綠色防控技術集成示范區,因地制宜推廣種子處理、誘導抗劑、釋放天敵和“四誘”等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幫助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提升農產品質量。2021年至2025年每年在水稻、玉米、蔬菜等作物上建立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區0.8萬畝以上。四是培養一批綠色防控技術骨干。以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鄉鎮農技機構為重點,培養一批技術骨干,帶動農民科學應用綠色防控技術,不斷提高技術到位率和防治效果。五是大力宣傳綠色防控技術。印制一批綠色防控宣傳資料,全方位宣傳綠色防控理念和技術,宣傳綠色防控相關知識、顯著成效和主要經驗,宣傳采用綠色防控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讓各方了解、支持綠色防控工作,為農藥減量提供廣泛的輿論支持。(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州煙草專賣局;責任單位: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
(三)重視“替”,高效用藥減量。一是推廣生物農藥,以替代化學農藥。針對流域主要病蟲害,開展生物農藥篩選試驗,推廣除蟲菊、印楝素、金龜子綠僵菌、白僵菌、甘藍夜蛾核多角體病毒、蘇云金桿菌、枯草芽孢桿菌、春雷霉素、中生菌素、多抗霉素等生物農藥用于病蟲害的防治。二是推廣高效低風險化學農藥,以替代高毒高風險農藥。開展高效低風險農藥品種的篩選和推廣應用,指導農民科學采用種子、土壤、秧苗處理等預防措施,減少中后期農藥施用次數。三是推廣新型高效植保機械,以替代落后低效植保機械。因地制宜推廣無人植保機、自帶風幕防飄移噴桿噴霧機等現代植保機械和新型高效噴頭、低容量噴霧、靜電噴霧等先進施藥技術,以及水基化、納米化農藥制劑,逐步淘汰霧化效果差、防治效果弱、作業效率低的藥械,減少藥械“跑、冒、滴、漏”以及飄移流失,提高農藥利用效率。四是適時開展高效應急防控,以替代低效應急防控。針對突發性、爆發性、流行性重大病蟲害開展應急防控,組織開展無人機作業,選用飛防專用藥劑,開展低空低量噴霧,減少化學農藥用量。(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州煙草專賣局;責任單位: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
(四)注重“精”,科學用藥減量。一是開展洱海流域農藥使用量監測調查,掌握農藥使用現狀,為精準用藥提供決策依據。根據農作物種植結構、區域布局,每年在洱海流域16個鄉鎮(街道)設立250個農藥使用量調查點,開展農藥使用量調查,掌握用藥情況,為洱海流域化學農藥減量提供準確的定量化決策數據。二是開展科學安全用藥技術培訓,提高農藥使用水平,精準科學施藥。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植保社會化服務組織、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職業農民、農藥經營單位、基層植保技術人員以及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中的植保無人機飛手為重點培訓對象,每年培訓12期900人次,指導種植主體在準確診斷病蟲害并明確其抗藥性水平的基礎上,學會配方選藥、對癥適時適量施藥等技術,避免亂用藥;培訓種植主體根據病蟲害監測預報,掌握達標防治、適期用藥等科學技術,避免多用藥;引導種植主體按照農藥使用說明要求的劑量和次數施藥,避免盲目加大施用劑量、增加使用次數。三是開展農藥風險監測,掌握農藥風險動態。在用藥量較大、靠近入湖河道區域建立農藥風險監測點,適時采集農排水、土壤和農產品等樣品,送有資質的單位進行檢測,掌握農藥使用和殘留風險。(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州煙草公司;責任單位: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
(五)突出“統”,規模防治減量。一是發展統防統治服務組織。重點扶持發展一批裝備精良、技術過硬、服務規范、作業高效的病蟲害防治專業化服務組織,支持其圍繞主要作物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著力解決一家一戶“打藥難”“打藥貴”“亂打藥”等問題。二是提升統防統治服務能力。發揮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統防統治補助和農機購置補貼的引導作用,支持病蟲害防治專業化服務組織裝備現代植保機械,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發展,集成示范綜合配套的技術服務模式,逐步實現農作物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的規?;瘜嵤?、規范化作業。三是創新統防統治服務方式。推廣全程承包、代防代治等多種形式的統防統治,發揮專業化防治組織在重大病蟲應急防治以及新型植保機械、精準高效施藥等技術推廣應用方面的引領帶動作用,促進農藥減量各項措施落實落地。(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州煙草公司;責任單位: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
(六)強化“管”,規范源頭減量。一是強化農藥監管執法工作。認真落實《農藥管理條例》,強化農藥市場監管,嚴厲打擊經營銷售假冒偽劣農藥等違法行為,保障農業生產者用上“放心藥”,維護廣大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二是嚴禁銷售限制使用農藥。制定《洱海流域農藥經營使用管理辦法》,全面禁止銷售和使用國家明令禁止農藥、限制使用農藥(殺鼠劑除外),實行“零容忍”監管措施,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決不姑息。三是嚴格執行經營臺賬制度。把農藥經營戶電子臺賬管理納入日常農藥執法檢查范圍,督促農藥經營者規范建立銷售臺賬,如實記錄上傳農藥采購、銷售信息,并將臺賬檔案保存2年以上,對不執行農藥采購、銷售臺賬制度等行為進行依法嚴肅處理,防止經營者誤導誘導農業生產者錯誤使用農藥。四是嚴格落實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制度。按照“誰生產、誰經營、誰使用、誰回收”的原則,建立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機制。(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州煙草專賣局;責任單位: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責任擔當。開展化學農藥減量增效,保護洱海“母親湖”,是全社會的政治使命和責任擔當。大理市和洱源縣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進一步強化責任擔當,明確目標任務,細化工作方案,制定化學農藥減量任務清單、重點項目清單、農藥使用調查點布局圖、綠色防控示范區布局圖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示范點布局圖,確保各項工作落深落細。
(二)加大投入力度。強化政策支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引導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組織和企業等參與化學農藥減量工作,大力推進農藥減量增效。
(三)強化技術指導。充分發揮科研、教育、推廣機構、藥械生產企業的技術、產品和信息優勢,開展協作攻關,研究、集成一批化學農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組織專家分區域、分作物制定化學農藥減量增效技術方案,開展技術培訓、現場觀摩、專家巡回指導等活動,提高技術到位率。支持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向農民和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綠色防控、統防統治等服務,加快轉變病蟲害防控方式,提升防治成效。
(四)加強宣傳培訓。加強化學農藥減量增效的科學普及和輿論宣傳,著力營造人人參與化學農藥減量的社會氛圍,強化對農民、農業技術人員、經銷商進行技術培訓,重點提高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科學用藥水平。認真總結好做法、好經驗,樹立典型,相互交流,大力推進化學農藥減量增效行動。
(五)嚴格督導檢查。強化監督檢查,壓實網格化責任,建立健全“縱到底、橫到邊、全覆蓋”的抓落實責任體系,按照縣市包鄉鎮(街道)、鄉鎮(街道)包村組、村組包農戶的原則實施精準化管理,確保農藥減量化目標順利實現。
附件1
洱海流域“十四五”化學農藥減量計劃
年 度 |
使用商品量(噸) |
比2020年減(%) |
2020年 |
109.515 |
— |
2021年 |
108.42 |
1 |
2022年 |
107.32 |
2 |
2023年 |
106.23 |
3 |
2024年 |
105.13 |
4 |
2025年 |
104.04 |
5 |
附件2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